本辭條被閱讀過:8210 次 ,被回應過 0 次
辭條名稱:隘勇線
辭條族別:泛族群 辭條主題:生活空間
中文筆劃:13劃
英文
/ 漢語拼音:Ai-yong line
撰 述
人 :楊南郡
隘勇線是臺灣早期漢人移民,逐漸向原住民地界拓殖,設於交界處的一種武裝保衛線。 它的起源,是明鄭時代實施屯田制,設土牛、紅線防守屯區。清代起,漢人入侵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墾殖、伐木製腦(樟腦),常常發生互殺事件。拓殖者為了自保,私設隘寮,派隘丁防守。到了乾隆53年(1787年),官方增設官隘,派隘勇防守。 多處隘寮聯成一氣,成為一條防衛線,叫做隘勇線。初期以臺北的景尾為起點,向南方山麓地帶延伸,經由新竹、苗栗至南投集集堡。當時派平埔族或漢人壯丁搭寮防守,官方給付隘丁口糧,也設置隘田,讓隘勇自行耕收。 光緒元年(1875年)清廷派兵開鑿「開山撫番道路」,分為北、中、南三路通過原住民地界,鑑於當時隘制廢弛,乃改設營盤屯兵,以兵勇「防番護民」。 迨至1895年日本領有臺灣以後,日人沿用清代隘勇制度,初期派隘勇防守「蕃界」,以警察為主管,督導靜態的山區戒備,並且逐年延長或增設隘勇線,涵蓋全臺山麓地帶。 隘勇線每隔1日里(約4公里)設10處左右的隘寮。每寮調派2、3名武裝隘勇防守和巡邏。隘寮周圍100公尺內外割除草木以肅清射界。寮內有火槍、警鼓的配備,隘勇荷槍日夜監視原住民的動靜。明治年代全臺共有838處隘寮,聯成幾條隘勇線。 每隔4、5處隘寮,加設1處隘寮監督所,派1名巡查為主管,督導隘線區段的防備。每4、5處監督所,直隸支廳的警部或警部補指揮。後來廢棄隘寮,增設分遣所,也屬於監督所指揮。 到了明治末年隘勇制全盛期,全臺灣共有2,863名隘勇,加上私設隘丁,共有3,100名;屬於主管級的警察人數,則是警部2名、警部補17名,巡查126名,土人巡查補51名。 隘寮通常設於隘勇線上。線外就是原住民地界。從平原村落到隘勇線前端,築有6尺以下寬幅的隘路。隘路的末端與沿山區伸展的隘線銜接,形成一個丁字形交通線路。隘勇線通過溪谷,所以平時派人維修棧道和橋樑,使巡防線暢通。 日治時代的隘勇線上險要之地,配備火砲、地雷、鐵刺網(部分通微弱電流),以及電話線等,定時朝向鄰近的原住民部落群,發射空砲彈威嚇。 隘勇線並非靜止不動。由於墾民和商社不斷湧入山區拓墾、伐木製腦(樟腦)、開闢茶園,以及從事其他天然資源的開發與掠奪,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任期內(1906年~1915年),實施所謂「隘勇線前進」多次。大正4年(1915年)年初,完成「五年計畫理蕃事業」以前,用軍隊和武裝警察力量,把多條隘勇線向山區推進,縮小圍堵原住民的生活圈,反抗者都遭受武力剿討。 這種違逆天良的血腥行動,在「理蕃事業」完成以後,才逐漸停止,隘勇線、隘勇、隘勇線前進,也成為歷史名詞。 總而言之,隘勇線是所謂「防蕃」、「理蕃」的一個手段,藉以隔離原住民地區與平地人已拓殖地區;而隘勇線前進,則是用武力向原住民地區圍堵,縮小原住民生活天地,強奪更多的原住民土地與資源,也就是一種武力侵略行動。
參考文獻一:
|
伊能嘉矩,1904,《臺灣蕃政志》。臺北: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。 |
參考文獻二:
|
竹越與三郎, 1905,《臺灣統治志》(重印1985年東京博文館藏版)。臺北:成文。 |
參考文獻三:
|
森丑之助,1913,《理蕃概要》內的「總說」、附表及照片。東京:東京築地活版製造所。 |
|
|
圖片出處說明:
楊南郡提供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