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辭條被閱讀過
:
13286
次 ,被回應過
0
次
辭條名稱
:
狩獵
辭條族別
:
魯凱族
辭條主題
:
生活禮俗
族語拼音
:
wa alupu
族語音檔
:
中文筆劃
:
09劃
撰 述 人
:
賴阿忠
魯凱族狩獵乃僅次於農耕的生活方式。經濟生活除了耕種,打獵也是重要的傳統肉品的來源。
就社會意義上說,傳統狩獵對魯凱族男子而言,是取得榮耀的管道之一,男子要有過獵獲才算是真正的成年人,獵獲五隻公山豬以上,就可以享有配戴象徵的百合花,成為部落人的英雄;更重要的是他所捕獲的獵物都有公開給部落人知道、分享,這就是獵人的意義和配戴百合花的真正價值。
狩獵在原始社會中被當作一種神聖的行為,所以獵人出發前出發後有很多禁忌,如出發前家人不得打噴嚏、放屁等,上路中仍在部落耕地範圍之內,吉凶鳥的叫聲與飛的方向決定獵人成行與否。家裡有人出獵、外來親友不能住進來住、不可將任何東西從窗口放進屋內、不可將家中的東西送給別人、家人不能出遊等。
狩獵的方式則隨季節變化配合農事活動之週期來舉行,例如:(1)集體圍獵(wa lringulu):通常在距部落最近的獵區進行,可以一天來回。在一個區域各守在可能出入之地形埋伏,用獵狗追蹤獸跡,驅趕獵物。(2)焚獵(mwariabase):與圍獵的方式相同,設定據點與埋伏,用火圍燒整個芒草區。(3)犬獵(pwa tawpungu / wa lalape):以獵犬追逐的方式打獵。(4)多人狩獵(marededele):一組二人以上一起出獵,大致用武器獵捕或設陷阱捕獵。(5)個人行獵(vaevaeva):個人自行狩獵,通常是一位狩獵技巧很好的獵人,他有固定的獵區,不受任何季節、時間的限制。
參考文獻一
:
達西烏拉彎•畢馬,2002,《臺灣的原住民:魯凱族》。臺北:臺原。
參考文獻二
:
喬宗忞,2001,《臺灣原住民史─魯凱族史篇》。南投:臺灣省文獻委員會。
我要針對本辭條 (狩獵) 進行回應
關鍵字
?拍
的延伸閱讀
本資料庫為 教育部 、原民會 版權所有
(c)2019 Ministry of Education R.O.C. All rights Reserved.
系統設計:法拉漢•達卡布 插圖設計:葉娥葛絲